
(来源:天津日报)今日云策
转自:天津日报
小站作为天津市津南区一重镇,如今已是极为繁华。但“小站”这一地名在清朝中叶并不存在,它的出现与闻名遐迩的小站稻及小站稻的拓植者周盛传有直接关系。
小站稻不仅在今天的国际市场声名远扬,其早在清代就已深得世人赞美。小站这个地方,当初虽无“小站”这一地名,但这里从明代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。为什么在这里种稻呢?《明史》记载说,万历年间,汪应蛟驻兵天津,驻防官兵有四千人,每年饷银六万两,由民间征发。面对这种情况,汪应蛟认为:“留兵则民告病,恤民则军不给,唯屯田可以足食。”他看见葛沽、白塘口一带的土地,无水即碱,得水滋润,于是募民垦田五千余亩,其中水田占四成,每年亩收四五石。其后,又设闸穿渠,引海河淡水灌田今日云策,形成十围,水稻生产扩展至天津南郊何家圈、双港、辛庄、泥沽等处。然不久以后,汪应蛟去任,田地又大部分荒芜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中,也曾提出过垦种的建议,并且记载了明代天津农区开荒垦种的情形。
鸦片战争后,随着天津海防地位的提高,清政府对沿海屯垦也重视起来。同治十年(1871)安徽合肥人周盛传奉李鸿章之命,率九千淮军驻屯于此。周盛传在这一带屯田练兵,总共分扎18个营盘,动用全部人马,开挖马厂减河,培筑驿道,四十里设一大站,十里设一小站,周盛传的指挥部设在新农镇,适逢设一小站,故此后即以“小站”称呼。这便是“小站”这一地名的由来。
周盛传率军拉荒洗碱,开田种稻,前后历经十余年,水稻品种不断更新,栽培技术逐年改进,加之引入的南运河水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,培育出著名的“小站稻”,并成为清皇室的贡米。
周盛传身为天津镇总兵,他在驻屯小站期间,为便于淮军及其家属聚会、敬神和娱乐,还在这里建立起会馆、全神庙和戏楼。全神庙原有大殿、配殿、山门、影壁等建筑,占地约40亩,光绪年间改称“新农寺”。后于1919年进行重修,周氏后人在寺内建周氏祠堂,始有“周公祠”之称。现今,除并列的三祠堂外,其余建筑均已不存。
多年前,笔者曾专程到小站参观这座周公祠。从市内乘汽车,至小站镇南桥头下车,改乘三轮车,沿河向西行不到10分钟,便来到会馆村,那祠堂便坐落在村边。三座祠堂,皆坐北朝南,一字排开。每座祠堂均面阔三间,进深一间,面积约20平方米,青瓦山顶,前接卷棚顶抱厦,青砖为墙,白石作阶,建筑庄重,朴实无华。东祠祀周盛传,称周武壮公祠;西祠纪念其兄周盛波(曾佐盛传屯田种稻),称周刚敏公祠;中间的仍然称作新农寺,祀轩辕黄帝。三座祠堂的前面是一片开阔的黄土铺就的大广场,四周是长长的围墙。现在这里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金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